立陶宛人的平均財富超過世界上 85% 的人。他或她的收入超過非洲、拉丁美洲和大多數亞洲國家的每個國家的普通人。然而,立陶宛落後於西歐、美國、加拿大、日本或澳大利亞等國家。
在歐盟和北約成員國中,立陶宛是較貧窮的國家之一。但它比除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外的上述國際組織的其他東歐成員更富裕或與之相當。
立陶宛是一個後工業社會,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服務業工作。該協會是相對平等的醫療,中小學教育由國家在資助。本科、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也由國家資助,用於培養優秀學生。
然而,腐敗是醫療保健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許多醫生希望患者向他們行賄,以便他們得到優待。腐敗在社會的其他部分也很猖獗,尤其是交警和政府採購(例如用納稅人的錢修路)。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聯政權的遺產。然而,透明國際在其腐敗感知指數中將立陶宛排在 182 個國家中的第 50 位(位置越高 – 腐敗越少),領先於除愛沙尼亞和波蘭之外的所有以前落後於鐵幕的國家(但遠遠落後於西部、日本或澳大利亞)。
立陶宛最大的雇主是 MAXIMA 集團,該集團擁有一系列零售店,在立陶宛以及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保加利亞都很明顯。這是立陶宛最大的公司,其所有者 Nerijus Numavičius 是該國最富有的人。就像許多立陶宛企業一樣,MAXIMA 主要由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所有,而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立陶宛最大的工業是煉油(Mažeikiai 的 Mažeikių Nafta;佔 2011 年出口總額的 36.2%)和化肥製造(Kėdainiai 的Lifosa和 Jonava 的Achema ;占出口的 8.9%)。加工和未加工食品占出口的 16.9%。傳統上強大的服裝業受到外包到亞洲的打擊。
農業部門現在只僱傭了大約 12% 的人口,但他們擅長游說。因此,政府一般對農業進行補貼。儘管歐盟的補貼明顯低於法國等國家的農民,但歐盟對此有所補充。立陶宛農民通常種植穀物、豬、雞和牛。一個家庭擁有一頭母牛、一頭豬和一些牧場(而不是將土地合併形成一個大企業)的“傳統農業”正在衰落,但在立陶宛農村仍然根深蒂固。鄉村旅遊為立陶宛農民和遊客提供了新的機會。